博客年龄:17年8个月
访问:?
文章:445篇

个人描述

赵红军,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上海)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咨询专家,上海市松江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松江区统一战线智库成员,上海市民盟盟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8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年上海市浦江学者。2005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6年破格被提升为经济学副教授。2007-2009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从事中国经济转型方向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田国强和文贯中教授。2007-200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和东亚问题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经济转型、制度与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曾主持过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基金中华学术著作外译项目、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2012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课题,2011年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课题,2009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8年曙光计划资助等多项课题,三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获第四十一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金;,一次获2006年中国制度经济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 《财经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南开经济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为《经济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文汇》、《国际商务研究》、《社会科学》杂志匿名审稿人。电子邮件:hjzhao2002@163.com

《经济学家茶座》茶客风采-经济学者赵红军

2013-01-05 16:45 阅读(?)评论(0)

 

《经济学家茶座》茶客风采-经济学者赵红军

 

 

赵红军

    接到经济学通俗书籍系列丛书《经济学家茶座》编辑詹小洪教授的来信,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邀请我作为茶座60辑的封面二上的茶客,让我写一个所谓的茶客风采。内容随便,可介绍我个人的个性特征,可介绍我对经济学研究、教学的体悟,相当于我可以在《经济学家茶座》这个知名的通俗经济学连续出版物上免费做一个我个人的广告。

    收到这个来信,我思索了半天。毕竟这个广告是我这个经济学者从后台走向前台的一个好机会,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通常而言,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下,学生们是不害怕所谓的命题作文的。譬如考试之前,学生总是喜欢让老师出所谓的命题作文,因为命题作文就等于为作文圈定了范围,所以学生们通常认为这样更好对付。或者,学生们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让老师给他们划定所谓的考试范围,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要范围划定了,就有了有限的边界,只要有了这个边界,学生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找到边界之内的内容,结果考试就简单多了。这个想法体现了中国学生的聪慧之处,因为花较小的力气可以实现更大的收获。其实,这个问题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因为对他们而言,难度最大的就是没有边界,让你自己定。让自己定,也恰恰能够体现教育乃是教授人们一种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个本质特点,可惜我国教育没有做到这点。

    写点啥呢?想像一下,我就是詹小洪编辑这个“老师”此时此刻的“学生”。他问我要一篇茶客风采,我问写什么内容,“老师”回答说,“随你的便,既可写点啥,又可写点啥”。我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可是看看别人在茶座封二中“茶客风采”的内容。我马上就有了感觉。

    第一,肯定要写点个人的简介,因为做广告,首先就要介绍产品是怎么回事?我这个产品是怎么回事呢?当然是个经济学者。是个什么样的经济学者呢?当然是个在我自己看来,有思想、有见地、训练有素的学者。怎么样训练有素呢?当然就要写我的求学经历,写我的个人背景,写我不同于其他经济学者的“自然禀赋”。因为不同的禀赋,不同的求学经历,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经济学者在日后所取得的成绩。所以我就写了下面一段话。

    赵红军,一个颇具红色革命传统又具凛然正气的名字。从姓名看,读者绝对能猜测出来我是“70后”。从出身看,我是典型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从经历看,我除了做过从小学、中学、大学、博士、博士后二十年左右的学生外,还干过三年国有外贸公司的外销员、两年外资企业的区域销售经理,之后又在国内、外从事了十多年的经济学“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从个性看,由于我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也曾经到芝加哥大学接受过一年所谓“假海归”的西方式研究训练,所以一方面我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企业、政府、组织运作机理,真切地体察了中国国情,对国家和社会抱着诚挚的热爱,另一方面我也常常能从西方经济学经典文献中,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古典经济学他山之石中,找到对中国转型进程、制度变迁中的种种对策和答案链接。

    广告还不能篇幅太长,因为篇幅太长会影响观众、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所以在这三百字左右的介绍中,我还要弄的尽量神秘一点,当然这里的神秘背后的事实都是真实的事实,而不能是虚假的吹嘘。所以我从我颇具红色革命传统的名字开始说起,并由此联想到我是70后。由此扯出我的农村出身,接着是二十年的求学经历,再下来又是在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打拼约六年的曲折经历。有了这些不同于绝大多数经济学者的求学、工作经历,所以,就锻练了我非常不同于绝大多数经济学者的个性特征和研究理路。我受过中国传统教育,所以我爱国,我更爱和谐,我了解中国历史与制度背景,但是我又熟悉经济学理论,所以我常常能从经济学的他山之石中找到非常有趣的问题,也往往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政府决策,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的生活决策提供很多有用的政策建议。

    第二,广告中,我不能全部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还必须写写我对经济学这个我认为最为有趣,也最有魅力的学科的认识和感悟。毕竟,我从1997年开始写第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到如今我接触经济学应该有十五个-十六个年头了。这种接触不光是像很多人那种天天读教科书,而是先到企业去实践,之后回过头来再重新学习经济学。

    记得我上大学时,其实我上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我读的是大专,当时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可惜,1992年要开这个课程的老师调走,所以大家认为都应该开的课程终于没有机会开。1993年我大学毕业就跑到企业里面去工作。跑外销,找客户,做商检,搞运输,还贩卖了面粉、水泥、红小豆,收购过苹果,干过搬运工兼仓库管理员,到商检员到外销员的所有工种。1995-1996年,由于我在单位出色的业绩,结果我搭上了1995年陕西省新任省长程安东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东风。通过全省的外贸业务骨干考试,来到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进修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英语。这一进修,一下子打开了我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闸门而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早上我晨读,与在校的学生一样晨读,每天下午上自习,与在校大学生一样上自习。上课之外,我天天在图书馆读杂志看文章,1997年在陕西省社科院的一个核心杂志《经济改革》第1期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西安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之后,我就开始萌发了考研的年头。再后面,我一面在上海的内资、外资等公司上班,一面准备考研。1998年,我辞职,跑回到西安交通大学,在交通大学旁边的沙坡村租了一个约6平米的房子,开始准备考研。每天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图书馆学习到晚上10点钟,下午去跑步,锻练身体。经过半年的复习,我终于再次熟悉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将自己的词汇量从3000增加到5000字,将自己的分数从50提高到75分。1999年,我终于考上了研究生。一上研究生,我研究的热情就一下子被点燃。研究生在校期间,钱伟长任校长,将当年清华的那种研究氛围移植到上海大学。两年半的时间,我不断参加讨论会,每天在图书馆阅读到晚上十点,到毕业时候我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约10篇文章,在通俗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之后,我的导师推荐我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读博士。博士期间,我也是那一届经济学院博士生中颇有成绩的一位,毕业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导师已退休所以留校不成,就来到了曾经给我提供了两年职业和学习庇护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再后来,我一边研究一边准备进修,之后又自己争取考取PETS5也就是出国留学人员留学必备的英语。之后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以及留学的生涯,那一年的留学不仅大大扩充了我的视野,而且我利用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经济学系的优越条件,接触和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献。自此,我宽广的经济学视野已经形成。我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也基本形成。

    对于一个经济学问题,我基本上没有循规蹈矩,也不会轻易接受某个人的观点。我从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身上学习良多。他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他受过良好的经济学训练,但是他的学术观点与芝加哥学派却有着很大的差距,他相信自己的分析,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循规蹈矩,也不轻易将自己划分到某个学派名下。在芝加哥大学的那一年,对于我后来五年到十年的发展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界很多人都是跟风派,但是我从来不跟风,我在一个很小的学校坚持自己的研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几十篇核心文章。当下的中国正流行着一种忘记历史的趋势,但我坚持自己的研究理由,所以我发表文章基本上指到那里基本上就能发表在那里,但是在申请课题方面,我好像并不是特别顺利。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内学术界、教育界的很多机制问题、体制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国内学界充斥的浮躁气氛。

    在做了这些铺垫之后,我有关经济学的认识与感悟这一块,我写下了如下这段话:

    在我看来,经济学理论具有二重性,它一方面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从发展到发达过程中以及发达之后相当长时间内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很多规律性内容,这绝对值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政策研究者、企业人士借鉴、学习和研究,但另外一方面,经济学理论本身也并不是万金油,它一定带有其相当多的假设和时代局限。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不能对之简单照搬,或者全盘接受,也不能完全跟风弄潮。这就要求学习者、借鉴者、政策研究者必须掌握其精髓,发挥其长处,知道其局限,冷静分析、洋为中用,真正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这次《经济学家茶座》给我做的这个广告,我并不付费。在很大程度上,茶座是出于关心和爱护我们这些茶座的常客的目的,给我们免费做的广告。所以我肯定要写几句感谢茶座的话语。但是对茶座的感谢,不能采取直接表达的形式,因为这会使得读者感觉这似乎是一种交易行为,从而误解了我们这个广告的目的。于是,就写几句有关我对《经济学家茶座》性质的认识的话吧。

    《茶座》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不拘形式,不限题材,不用一本正经,不一定逻辑严谨地尽情发挥,见仁见智、相互切磋、经常讨论,但愿《茶座》能成为中国崛起进程中的经济学楼梯,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中国“强国梦”的实现。

    最后为了提高这个广告对观众的视觉吸引力,我特地配了我如下的照片。这个照片是我在法国巴黎拍摄的,其中的人是中国人,比较传统的中国人,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主要目的是说,只要打开眼睛看世界,中国人也可以与世界拉近距离。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财经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biz/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