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3个月
访问:?
文章:445篇

个人描述

赵红军,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上海)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咨询专家,上海市松江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松江区统一战线智库成员,上海市民盟盟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8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年上海市浦江学者。2005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6年破格被提升为经济学副教授。2007-2009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从事中国经济转型方向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田国强和文贯中教授。2007-200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和东亚问题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经济转型、制度与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曾主持过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基金中华学术著作外译项目、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2012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课题,2011年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课题,2009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8年曙光计划资助等多项课题,三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获第四十一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金;,一次获2006年中国制度经济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 《财经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南开经济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为《经济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文汇》、《国际商务研究》、《社会科学》杂志匿名审稿人。电子邮件:hjzhao2002@163.com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是预警,不是危机

2015-08-12 21:49 阅读(?)评论(0)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是预警,不是危机 

 

赵红军

发表于《时代周报》2015年8月4日

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50804/30770_1.html

731日,《第一财经日报》披露的消息显示,中国部分地区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进入破“2”时代。消息一出,各种解读的声音随之而来。抱喜者指出,中国银行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不良贷款率上升似乎昭示着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升,长远看利国利民;而抱忧者则认为,不良贷款超“2”意味着中国部分地区的金融风险上升,值得警惕并采取相应对策。

笔者以为,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常常云里雾里,若不拨云见雾、瞻前顾后,怎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首先,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部分地区不良贷款比率破“2”似乎并不是全国性的普遍趋势。《第一财经日报》731日的报道指出,截至2015年上半年,诸如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山东、江苏、河南等部分省份的不良贷款率大多接近2%,而吉林、黑龙江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3.85%和3.5%的高水平。而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平均为1.39%,也就是说,中国其他省份的不良贷款比率肯定是低于2%的水平的。这一事实意味着,如果当前的不良贷款会成为某种程度上的风险的话,这种风险只是一种地区性、局部性风险,而远不是全国性金融风险,因此,大可不必惊慌。

其次,从国际层面看,2%的不良贷款率也不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水平达到了所谓的警戒水平。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报告的数据,2014年,在总资产排名全球20强的银行,它们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3.50%,诸如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期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法国BPCE银行、桑坦德银行、富国银行等等国际知名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则远远超过2%的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8%的高水平。在其中,如果我们进行横向比较就会发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均大大低于这些国际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

再次,从过去五年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为1.0%,2012年为0.945%,2013年为0.9725%,2014年为1.1325%,2015年第一季度为1.39%,也就是说,目前有趋势表明,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在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处于风险可控的水平。在2015年第一季度9825亿不良贷款中,真正的损失性贷款只有1104亿元,其占不良贷款的比率只有0.16%的水平。

对于目前中国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破“2”的现象,笔者以为,应该采取一个客观和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一是,我国现代金融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无论贷款存款,现在都不再“华山一条路”,二是,民营银行和网络金融快速涌现,传统上存款期限长短和收益率高低正向关联的铁律已经被打破;三是,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已成为家常便饭,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垄断和暴利时代的结束,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当然也完全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对于监管层、银行还有企业界,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应对也应在情理之中:

对于银行业管理者而言,应该紧密监视这些省份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分析和评估不良贷款比率成份与风险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不要一看到风就有雨,马上就动用银行监管的相关工具进行直接干预,而应谨慎观察相关商业银行的自身反应,尽可能促使这些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化解其面临的风险。只有当相关商业银行无力应对,而风险程度又不断提升时,银行监管部门才可果断出来救市和解围。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该客观分析造成近期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对不良贷款的成份和相应的风险以及相应应对措施等进行评估,必要时,寻求相关的商业银行、合作银行进行联合应对,只有万不得已时,再请求人行的支援。

对于相关地区银行的服务对象——企业以及消费者而言,当然应该谨慎地评估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保本而不是一味贪图利息高、红利厚的投资理财方式。毕竟,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大多数是从事生产性的制造者或者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工薪族,他们的钱来之不易,当然更伤不起。

该日志已被搜狐财经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biz/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